给战争世界的长评

啊啊啊啊长评!先抱住猛亲一口,说的太棒了!

伊万在我眼里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人,矛盾的集合体,他性格冰冷,但是对在乎的人又是那么温柔,他手段粗暴残忍,却又骨子里透着诗意与浪漫,他总是挂着虚假的微笑,但是却又有那样一颗渴望善意的赤子之心。但是他的控制欲和占有欲太强了,没有人能够承受得了苏维埃这样可怕的爱意,只有一个人可以,那就是美国。

万尼亚呢,他面对背叛和杀戮,他只会用更残忍,更粗暴的手段夺回自己想要的,他的野心太大,大到阿尔弗雷德都会觉得他危险而可怕。他是个庞大的红色帝国,他所梦想的是红旗插遍世界,于是他不放弃柏林,不放弃古巴,甚至栽入阿富汗,都是因为他梦想着到达欧洲,拿到不冻港和温暖的土地。寒冷和扩张是他的民族性格,他终究是危险的战争机器。

是啊,他作为一个战争机器,他的体制都是为了战争服务,阿尔弗雷德怎么可能放心卧榻有这样一个国家虎视眈眈,他怎么可能不警惕与惊醒。

当他们相爱的时候,一切都往错误的方向发展,因为年轻又充满激情的阿尔弗雷德无法放手,从小缺少温暖的伊万,也无法放开他的阳光。阿米太过年轻,他在爱意之中无形地把美国和阿尔弗雷德两个人格分开了,在爱的时候赤诚地去爱,在国家斗争的时候,下手残忍无情,因为他的内核是利益,利益让阿尔弗雷德对伊万足够冷酷。但是伊万不是,他本质的内核还是构筑在理想之上,虽然处处充斥着霸道和征服,他对阿尔弗雷德却是情绪化的,足够柔软的。

有时候我也想拍阿米一巴掌,你看看你的万尼亚,待你这样好,你却要解体了他。但是又看他的挣扎,他的痛苦,我又觉得阿米也无从选择。他要放过苏维埃吗?等着这样具有侵略性的国家占据上风?

他不容许,欧洲不容许,所有人都不容许。因为他本质是危险的,疯狂的,不稳定的,阿尔弗雷德被世界寄望为英雄,打败所谓的魔王。他没得选。

最后伊万再次听到了人民的呼声,那对他来说,离开太久,太过陌生。但是他又在尝试着听,似乎觉得那会是拯救他的道路。但是民意最终还是把他推向灭亡,他始终还是输给了阿尔弗雷德。他原本可以改个名字,像叶利钦所说,重新成为俄罗斯,他依旧是国家的象征,失去了很多,他依旧还能够在阿尔弗雷德的援助之下活下来。

但是那不会是苏维埃所选择的路,对他来说理想是那么的重要,是他的内核他的命,他说,国家不应该为主义陪葬,但是我可以。

他愿意用此身为红色理想殉葬,他的自尊与高傲,他的理想与诗意,在茫茫冰雪之中得到了最终的圆满。

苏联人骨子里的诗意与悲剧,也得到了最好的呈现。可以说,他死得其所了。

只不过留下的阿尔弗雷德,又该是什么表情呢。

凡尼亚的方糖伏特加:

给颜临歌太太的《战争世界》的长评:

刚刚开始的时候,阿尔湛蓝色的眼眸中有着永不熄灭的光芒,最后蓝眸被雪与雾朦胧,活力正盛。而反观伊万,虽然强盛却被战争所连带,硝烟弥漫了整个国度,处于冰冻和寒冷降至极点的广阔国度终究承受了惨绝人寰的厮杀和搏斗。

初次见面的美国身上有他没有的东西,苏维埃知道他是为什么而来,也明白美国打的算盘。“你无法独善其身的,美国。”他这么说。

我当时看到这一句的时候突然哑声无语。

没有人可以逃避灾祸,即使是美利坚也不行。战争带给人们的,永远不只是痛苦,还有麻木和恐惧,而这些应该都会反映在国家身上。当时战火烧身的伊万却仍然笑的轻柔温和,强盛而且瑰丽。

换句俗话来说,当时的我是细思极恐。

但是后来,显然我还是低估了作者的丧心病狂。刚刚被普鲁士他们所背叛的伊万居然会相信美国,我其实是不太愿意相信的,但是后来转变为病态的占有欲的时候,我突然就能理解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大概是因为伊万真的孤独太久了。

无论是儿时对仓鼠的小心翼翼,还是对别人表现出的善意,虽然后来都没有得到一个好的回复,但是他那会是真的渴望着有人可以陪着他,后来的沙俄,苏联都慢慢的把这种心思掩埋在孤高的外表下,但是从文里那句

——因为已经签订了互不侵犯的条约,所以就是朋友。

——朋友是不会对自己动手的。

能够感觉到,伊万还是渴望着友情——或者说,是渴望着有人陪着他。

但是后来的撕毁条约和大举的侵犯,就好像狠狠的在嘲笑伊万天真的最后一点点仁慈和信任,这里虽然作者一笔带过,但是我看了很久,最后居然有些难过。

曾经的祖国大人永远,都在期盼着一位或许对国家而言,永远都不会出现的朋友。

他永远都抱有希望,无论是对友情的期盼还是对春天的渴望,莫斯科永远都不会有春天,而苏联永远都不会有朋友,他活了那么长,那么长的时间,长到我们普通人永远都无法企及,时间的长河没有带走他本身任何的东西,而这些浅显易懂的道理他也早就应该明白的。

但是他不想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真的拥有着孩童般的天真和残忍。

而这份残忍不仅是对他人的,还是对自己的。

而他的天真,也在最后体现出来了。

阿尔弗雷德根本就不是伊万的朋友,他的爱人杀了他,1992年的春天他再也等不到了,他太天真的爱着自己的死敌了。

再后来,我看到斯大林格勒的那场战争,苏维埃抵上了很多人的性命。里面有还对着明天充斥着希望的年轻人,也有为了国家准备随时赴死的中年人,有可以出谋划策高级将领也有不识大字的小兵。

伊万很明智,也太残忍了。

他为了赢得这场战争,居然可以将相信自己的子民一手推向死亡,层层叠叠的尸体铺出走往胜利的道路。胜利之时,苏维埃高举着鲜红的旗帜,仿若被鲜血染红了的灵魂,人民欢呼着他的胜利和明智,大声高喊着苏维埃。而为这场战争死去的人民只能被皑皑的白雪覆盖,英勇的灵魂被后世传颂而无人知晓他们的姓名。

这不公平。

但它是合理的。

没有一位正处于强盛的国家会因为硝烟弹火轻易死亡,而永远都会有忠心耿耿的人民,为他们背后的国家做出的指示随时准备赴死。

在往后来,德国的领导人在地下室自杀的时候,苏维埃闯门而入,身上还带着冻土的气息和即将胜利的快意,残忍而快速的解决了一切,然后在普鲁士和阿尔弗雷德愤懑和不敢相信的眼神中将自己的信仰插上曾经在苏联国土上肆虐的德国顶端。

报复成功。

居高临下的苏维埃俯视着背叛自己的国家笑的天真残忍。

看到这里真的激动了一下,虽然知道这里的阿尔弗雷德是作者加上的,可是更让我震撼的是那座城里呼啸着,沸腾着的呼喊声。作者说全城的苏联人都在狂喜的呐喊着苏维埃!翻出了一片波涛汹涌的红色。只要想想那场面的壮观,我甚至觉得整个背后都在冒出冷汗,都在颤抖,我在书外尚且如此,当时真正经历过的人又该是何等的激动!

我想像着苏维埃的表情,他应该是自豪的。但是文里说,他笑的很轻柔而且自信,我开始不明白为什么苏维埃没有跟着人民一起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胜利,想过之后才可以想到作者的深意:苏维埃并不满足这点胜利。我觉得身上的冷汗在竭力提醒着我。

那苏维埃到底要的是什么。

这场战争已经赔上了不少人的性命才得以成功,苏维埃要的却是更高一层的,更来之不易的胜利,那么还需要多少无辜的群众的尸体作为垫脚石?

或许是全部呢?

——苏维埃就是个疯子,我后来才明白了后来作者借他人所说,在文里写到的那句话,他的野心太大了。

苏维埃是位可以不顾一切的疯子,他想要拉着美国和所有的国家下地狱。

我真正感觉到了一点国家背后可怕而绵延的心思。我企图窥得一点强国的心思,于是作者就融开了冰山一角给我看。

这是我第一次对于作者有了如此高的评价,只要认真体会,我感觉得到哪些绵延的恐惧和算计在慢慢爬上我的心头。

后来的44年冷战,正是他们感情快速飞升的时间,古巴导弹真的如丘吉尔所说,冷战的铁幕正在压下来,压在每个人的头上。那段时间里,阿尔弗雷德也终于说了我爱你,伊万狂喜的抱着他,我有些惊讶,因为我的祖国从来没有因为哪场残酷战争的胜利而这样狂喜过。

当阿尔说骗不下去了,伊万瞬间放空,本来白皙的脸色直接变得更加苍白的时候,我冷静的翻到前面对比了一下伊万狂喜的表情,突然真的有种进书掐死阿尔肥的冲动。

——然而还是不要脸的继续追了下去。因为我觉得作者是不会这样干脆的,至少她写的肉就可以表明她对冷战的忠心(buni)。

再往后来,阿尔弗雷德捡到了伊万的东西,看到了那句终于有人说爱我。

我当时居然真的飚了滴眼泪出来,作者笔下的伊万真是太闷骚了,什么都不说,什么都写在日记里,写在心里,最后还准备烧了它。

苏维埃——他真的孤独太久了,久到自己都不知道还有没有心去爱一个人,在烧了莫斯科的时候,伊万说没有心脏他也可以活的,直到后来阿尔弗雷德给他了爱的希望,他终于觉得自己那颗常年被冰雪覆盖的心脏终于又开始跳动,但是后来阿尔又亲口告诉他,美国骗了他。

这次的打击真的相当沉重,伊万后来冰冷的言语和行动就能体现出来。如果阿尔弗雷德最后真的不去争取的话,我想伊万这次是真的不会再对任何人动心了。

再后来,慢慢的,作者开始写出了一点阿尔的分裂倾向,后来直接挑明阿尔已经分裂的事实:美国和阿尔弗雷德,两个人格的争斗,阿尔弗雷德却不自知,用疼痛来挽回自己作为更倾向于人的意志。伊万用最惨痛的方式告诉他,他是个国家,阿尔履行了作为美国的义务,于是伊万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为自己敲响了丧钟。

其实从整篇文里,能看到阿尔弗雷德成长的很迅猛,也很成功,苏解之后再无强国之患,美国攀上世界之巅。但是也能够明显感觉的到,最后他在抱着伊万的身体的时候,又哭又笑,再没有人可以陪着他互相厮杀下去了,而他自己本身也分裂成了两个极端。

最给他打击的应该是,他最爱的人抱着他永不熄灭的信念,长眠在了那片连花朵都不曾眷恋的,寂寥的雪地里。

他追求温暖,死于严寒。

——他明明可以借助自己的力量活下去的,只是,只是——改个名字。他明明是爱我的,不是吗?阿尔弗雷德恐怕最后才意识到伊万对他而言的重要性,只是俄国人生性不屈,抱着骨子里的诗意和寂寥走过了百年乃至千年,永远不会为了某个人停歇,只是伊万是愿意为阿尔弗雷德停歇的。

可惜苏维埃不愿意。

红色的巨人终究还是倒下了。

这个时候突然想到伊万唯一对着阿尔弗雷德唱的情歌,隔着柏林墙影影约约又清晰,在雪地上回荡着,诉说着俄国人骨子里的那份被冰封,被隐藏,被屠杀的情意。

而阿尔弗雷德——那个善变的骗子,蓝眼睛的年轻人,苏维埃的对手,永远失去了他的爱人.

真的很讽刺,苏维埃胜利之时万人敬仰千人欢呼,死后也是万人狂欢,却是为了他的逝去。

苏维埃在最后还在相信他的人民,他自以为人民有七成还在拥护他,他还在感激,他还在期盼,可惜坦克换不成食物,枪支换不成棉袄。在生存面前,祖国比不得食物,曾经的胜利比不得生计,说到底,还是伊万自己害死了自己。

——他没有死于战火,没有死于饥荒,没有死于硝烟中的散弹,最后死于不再被人民需要。

真是家破人亡。

姐姐和妹妹,所有的曾经住在一起的人都走了。伊万把他们视为家人,他们却只希望早些离开伊万,如同期盼着早些离开地狱。围巾还在自己的脖颈上温暖着自己已经冰凉的身躯,门外织这条围巾的姐姐却连最后一面都吝啬到不舍得相见,白俄罗斯再爱他的哥哥,也是国家,最后也离开了他。

苏维埃的身体很凉,阿尔弗雷德曾经这么说过,而为了不让琼斯凉到,伊万在烤过火后才敢触摸这个温暖的对手,他的爱人。在12月,莫斯科真是冷极了,有没有人关心他是否手脚冰凉呢。

答案是没有。

现在他就是走在街上,带着那些荣耀,都会遭人白眼。

将会有人代替他活下去吧。

我看到这真的很想很想寄刀片,也很赞叹于作者的文笔和剧情的推动,说到底其实我就是被虐到了。

沙俄死于欲望,苏维埃死于理想。

抱着他最爱的,最相信的,最坚定不移的意志死在这片长眠的冻土里,也算是成全。

他最渴望的其实是阿尔杀了他,可惜最后看到阿尔弗雷德濒临崩溃的神情又不舍得了,于是开枪自杀,顺便送上一份圣诞礼物,算是最后的同情和爱意吧。

可惜阿尔弗雷德一生说了两次我爱你,第一次是欺骗了最爱的人,第二次是永远没有让那个人听到。

国家有很长的生命,可是错开了就是错开了。

……呜哇我再写就要哭了!求安慰啊我真的要哭了woc,求安慰啊!!!!(哭成狗)

其实对于伊万来说,

——阿尔弗雷德与他的理想而言,阿尔弗雷德更重要。

——但是伊万永远不会选阿尔弗雷德。

——正如苏联永远不会接受美国。

两个人终于还是错开了。

最后,我觉得这篇文的作者真的是——太棒了,我几乎是飞着写完了这篇长评,可能不好,但是我真的有很认真的希望作者可以看到我的话。

我真的非常喜欢这篇文,我希望我的鼓励和支持,还有这份心意可以准确的传达给这篇文的作者,烟花太太。

我会永远支持您。

这里没有冒过多少泡,但是也希望这份激动的心情,您可以看到。

 @颜临歌 恩……我太蠢了,希望太太不要嫌弃我的评论(因为我真的渣)

评论
热度(58)
  1. 共2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
圈名烟花,微博@颜临歌
杂食动物。更新看命,坑多不愁。
我家亲爱的@茶燃
© 颜临歌 | Powered by LOFTER